首页  学报简介  在线投稿  投稿指南  编辑制度  编辑规范 
温馨提示:请作者按照论文模板修改...   (点击:) 05-20
编辑继续教育如何申报纳税专项附加...   (点击:) 11-27
常见的标题及其序号错误类型辨析   (点击:) 11-23
稿件中容易出错的245个成语   (点击:) 11-20
“制定”跟“制订”的选用   (点击:) 11-20
· 论文模板 07-07
· 自然科学论文作图常用参数 05-11
· 中图分类号 04-20
· 专家审稿回执单 04-13
·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九版2021-... 01-1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知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北大图书馆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万方数据
科学出版社 超星数据库
高校学术期刊编研结合的路径选择
2023-11-10 10:25     (点击)

摘要


如果说 “研”是凿石开路 ,那么 “编”则是遇水搭桥。从出版业的历程看 ,编研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从编辑界的讨论看 ,编研结合已具备科学内涵 ;从期刊人的发展看 ,编研结合模式还具有实现的可能。针对造成编研分离在机构设置、角色冲突、考核标准等方面原因 ,可以从认识定位、行为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化解 ,以将编辑与研究有机结合。作为 “两栖人 ”,编辑以出版为业 ,遵循出版活动的规律运行 ;但又要兼顾以学术为业 ,遵循学术研究规律运行 ,两者达到理想平衡状态。

【关键词】编研结合 ;角色冲突 ;编创关系 ;编辑学者化


2021年 7月 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 12条规定 :“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 ,探索编研结合模式 ,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 ,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与以往出台的意见不同 ,本次《意见》在规定加大对学术期刊从事人员培养力度的同时 ,明确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和双向流动机制。可以说 ,这是从 20世纪 90年代教育部发文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学报实行 “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 ”以来 ,高校编辑政策的 “全新升级版本”。此举围绕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从办刊机制深化到人才队伍的内涵式发展;同时 ,这也是对编辑出版界长达 40余年关于编辑学者化讨论在政策层面的正式回应。

众所周知 ,“编辑工作以作品原稿为劳动对象 ,其任务是把稿件转化为出版物 ,把作者个人的智慧成果转化为社会文化产品 ”[1]。因此 ,编辑出版活动是围绕文化、知识、信息而开展。与自然科学家对天体引力的平衡状态的描述 [2]类似 ,如果把学术界比喻为某种 “中心天体 ”,那么 ,编辑界就可以被视为某种 “围绕它运行的物体”。在笔者看来 ,编辑与研究的关系应当是通过编研结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而理想的状态是 :编辑以出版为业 ,遵循出版活动的规律运行 ;但又要兼顾以学术为业 ,遵循学术研究规律运行 ,两者达到平衡。

一、编研结合的缘起与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出版工作。1953年 5月 1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后 ,谈到教材编写问题时说 :“这么重要的工作 ,目前 30个编辑太少了 ,增加到 300人也不算多 ……确定补充 150个编辑干部 ,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决配备。” [3]新中国教材编写工作集结了最顶尖人才 ,如叶圣陶、华罗庚、吕叔湘等。这些大家中有的曾从事编辑工作,如叶圣陶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国文部当编辑,叶圣陶、吕叔湘在开明书店也当过编辑。此外 ,当代作家巴金曾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周振甫既是中华书局的编审 ,又是著名学者 ,他们都是学者型编辑的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 ,编研结合模式已见诸实践。如 20世纪 90年代 ,由于《语文研究》编辑力量不足 ,就一直依靠山西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办刊。相关研究人员以研为主 ,将编研结合起来 ,处理好科研工作和编辑工作的关系 ,“在评职称时 ,首先考虑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 ,编辑成果只做参考因素 ”[4]。准确地说,这只是编研结合的最初形态 ,因为主体是科研人员 ,所以也可称之为 “研编结合 ”,属编研结合的早期实践。

什么是 “编研结合 ”目前在文献中尚无确切定义。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 ,已有学者对编研结合展开讨论。1984年,敏泽先生提出编辑要研究学问 :“一个合格的编辑 ……不一定对某个问题有专门深刻的研究 (当然有这样的研究更好 ),但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对学术性刊物尤其如此。” [5]如有学者提出优秀编辑应当集 “学者型编辑 ”和“编辑型学者 ”于一身 [6] ;有学者强调专业研究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 [7] ;有学者从编辑编写教材谈研究工作的意义 (将读者、作者、编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8] ;有学者认为编辑与研究两者互不冲突 ,也不会弱化编辑 ,不会导致轻编重研、以研代编 [9] ;有学者深入研究了编辑从事学术研究的特点 [10]。《意见》出台后 ,欧阳菁对编研结合的定义如下 :“从多名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 ,‘编研结合 ’就是鼓励学术编辑在完成编辑实务的同时从事所在专业学科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一起进行课题研究 ,撰写所在学科的专业论文 ,让编辑科研化 ,使其成为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更好地服务期刊发展。” [11]该定义从编研结合形态和发展目标上作出概括。

笔者认为 ,编研结合是一种 “编辑者 +研究者 ”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下 ,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 ,在做好选题、组稿、审稿、改稿和校对等编辑工作的同时 ,围绕自己编辑审稿的专业范围开展某一专业学术研究工作 ,及时了解研究动态 ,追踪学术前沿 ,探讨专业学术问题 ,实现编辑学者化。其目的在于通过编辑业务与研究工作的有机融合 ,提高办刊业绩和出版专业技能。

二、编研结合的理由


严格地说 ,“编研结合 ”模式也可以理解为 “编辑 +”模式。众所周知 ,“互联网 +”是指 “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 ”[12]。与此类似 ,“编辑 +研究 ”也是 “通过传统编辑的学者化完成行业升级”,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模式。完成这种升级的理性依据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符合编辑的劳动特点

1.劳动的同质性

合格的编辑人员 ,应当是读者、作者和编辑的职业综合体 [13]。编辑与科研都具有高级智力劳动所具有的创造性特征。叶辛先生认为 :“学报的编辑劳动 ,是编辑劳动的一个分枝。同时 ,它又是一种高级和复杂的脑力劳动。因此 ,本文将要阐明的某些原理 ,对一般的编辑劳动 ,以及对一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也是适用的。但学报的编辑劳动又不同于一般的编辑劳动和一般的精神生产的特点。”依据劳动的同质性 ,能够形成向心力 ,实现编研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2.劳动的双栖性

“两栖人 ”原意是 “既可在水中又可在陆地居住的人 ,喻指两个领域里活动和工作的人 ”[14]。也指属于两个团体或跨越两种不同性质行业的人 ,如物理专业出身的人 ,后来成为社会科学家 ,特别是哲学家。可以说 ,编辑是一种典型的 “两栖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编辑要学者化 ,入行的学者要编辑化。“对于一个称职的学报编辑来说 ,他的编辑劳动和他的独立科学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相互排斥的 ,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15]。编辑人员开展学术研究 ,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凝聚力和判断力。无论高学历人员 ,还是中低学历编辑人员 ,只有获得较强的学术生产能力 ,才能更好地设置专栏、组织稿件和评审稿件。外行很难正确地与学界对话。单纯依托管理权力或率性自信作出的判断 ,存在诸多视野盲点 ,往往不但难以稳定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 ,而且会增大行业隔阂 ,从而大幅降低编辑劳动的质量和职业声誉。

3.劳动结合的可行性

这种可行性体现在 :一是编辑人员贴近科研。“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编辑人员通过长年累月阅读、修改、加工稿件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下 ,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汲取高水平作者的智慧 ,体察其创作艰辛 ,从而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提升科研能力。二是编辑人员信息占先。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学术信息 ,感知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三是编辑人员性情适合。编辑人员普遍喜欢安静、性情温和、耐心细致。四是编辑人员素质较高。目前 ,年轻一代编辑人员大多具有研究生学历 ,具备较强的科研和文字驾驭能力。这些品质和素质为编辑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增大了可行性。

(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1.媒体融合要求与时俱进

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迭代升级 ,产业变革又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全新要求。尤其在行业 “洗牌 ”和自媒体 “野蛮生长 ”的情况下 ,要应对行业危机 ,对编研结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2022年 4月 27日,老牌 IT刊物《计算机世界》报宣布旗下纸媒停工停业 ,主要原因与手机代替纸媒有关。因此 ,以纸媒为主要形态的学术期刊不但要加速媒体融合,更要注重提升内容质量。融媒时代,“内容为王 ”更加凸显。要提升内容质量 ,就要加大期刊的学术含金量、把握学术规律、应对学术挑战。要主动策划选题、积极约稿组稿、科学遴选稿件 ,其中 ,完成每一项工作非具备学术慧眼不可。李军先生说得好 :“最怕的是落后一个时代。” [16]这种落后不仅是指网络数字传播知识的匮乏 ,也包括学术研究能力低下。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一个时代。

2.行业竞争要求编辑转型

首先 ,竞争不会容忍平庸和懒惰。社会分工决定了各行业都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劳动者。编研结合是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并非所谓 “内卷”)。编辑不做学问 ,肯定不适应竞争需要。一方面,当今数字阅读异军突起 ,手机阅读成为主流 ,传统期刊的渠道已无优势可言。如果编辑人员只会修改标点符号和排版 ,那么 ,这类工作大可交由人工智能去完成。这样一来 ,绝大部分编辑就可以下岗了。另一方面 ,“一个编辑 ,如果老是只去改别人的书稿、文章 ,而自己不练笔不写作 ,长此以往 ,不外乎是头脑凝滞 ,思路枯竭 ,笔头干涩 ,那又如何能把别人的书稿文章改好呢”。[17]

其次 ,社会不会容忍低效高耗。编研结合能有效地防止躺平 (其实 “躺不平 ”),防止怠政懒政 ,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要大力克服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一个编辑不可能精通每门学问 ,但也不应成为门外汉 ,至少要划清各种课题的范畴 ,了解各科研究的动态 ,避免重复旧的话题 ,避免闹出笑话”,“不应强不知以为知 ,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混日子 ”[18]。

最后 ,编辑行业需要降压减负。编研结合 ,表面上是 “加码 ”,实则是 “减压”。主要是减轻外界压力,有的期刊主编为了实现公平用稿 ,凝练出一句话 :“主编在本单位内部无朋友”。此话可谓经验之谈,目的是杜绝主办单位内部的 “关系稿 ”,也属编辑职业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但是 ,从编研结合的视角看 ,这种认知也有某种局限性 :如果主编本身就是本单位学科领军人物 ,那么 ,在单位交一些学术上的朋友也未尝不可。

3.学术发展需要权力转型

编辑的定稿权等系列职权 ,应由行政权力转为学术性权力。如果编辑的审稿权、定稿权被视为 “纯粹的行政权 ”(当然本身具有管理权的属性 ),单凭自己居于作品的 “裁判员 ”和“评论家 ”的地位 ,很难确保判断的正确性。这种认知与学术机制并不吻合 ,容易引发学界诟病。事实上 ,并非编辑手中有审稿权和定稿权就能把好质量关,只有增强学术能力 ,才能防止盲目决策、杜绝任性用权。换言之 ,进行与学术有一定区别的政治质量把关 ,更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包括政治质量把关、学术质量把关在内的出版物质量把关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有高素质编辑人员去完成。这样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工具 ,才能切实履行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三)利于协调编创关系

1.化解矛盾冲突

只有增强编辑的学术感知力、学术领悟力和学术研究力 ,并将编辑行为统一在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以诚待人的原则下 ,“以稿件质量为用稿标准 ”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只要加强沟通交流 ,许多冲突或误解是可以避免和化解的。编辑与作者要达成共识 ,前提是编辑要懂学术。比如极个别作者为了能在某刊物发表文章 ,往往会死缠烂打 ,因为他吃定了该编辑不懂学术 ,或自以为编辑用稿全凭权力任性。针对这种情况 ,如果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从专家角度 ,依托专家审稿人的帮助 ,心平气和、有理有据、一针见血地指出文章中的问题 ,作者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往往会知难而退。当然 ,“打铁必须自身硬”。无论学术水平多高的编辑 ,都要坚守底线 ,禁绝录用不经评审的关系稿、人情稿、权限稿 [19] ,应实行学术腐败 “一票否决制 ”,坚守学术阵地这方净土。

2.降低职业风险

编辑一旦用了劣质稿件 ,就极大可能地被认为是利益输送。如编辑人员学术能力不足 ,学术水平低下 ,则容易跌入 “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无论稿件选择正确与否 ,都难以服众 ,因为外界认为该编辑人员无判断力。事实上 ,作者发表论文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当然 ,多数人是为了创造发明和探求未知 ,但也不排除少数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名利和经费 [20]。对一些明知论文毫无学术价值 ,也要固执地发表论文的作者 ,编辑应当站在学术的立场进行说服与引导 ,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成效。

实施专家审稿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编创冲突 ,但如果矫枉过正 ,无异将压力全部转嫁给专家,这样难免会产生副作用。因为对专家的怀疑、挑战和批评在社会上已有所显现 ,随着专家的神秘性被打破 ,专家的公正性、权威性、信任度也同样面临挑战和诘问。因此 ,将压力全部转嫁给专家的做法不可取 ,甚至可能造成专家审稿体系的坍塌。编辑要增强内生实力、主动作为 ,不过度依赖专家 ,要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通过减轻专家的压力 ,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总体上消解编创冲突的可能。

3.促进学术治理

随着学术共同体的规模扩大和作者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学术界对编辑界的认可或接纳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由过去的行政管理的 “命令 —服从 ”方式 ,向学术 “共建共治共享 ”的治理方式转变。主体多元格局业已形成 ,加之编辑角色尴尬 ,容易得罪人 ,更需要加强风险管控。欲少得罪人 ,能服众 ,就要构建和谐关系。编辑人员从事科研 ,有利于增强科研体验、感知作者艰辛 ,改进服务态度 ,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应当指出 ,通过从事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话语权 ,并非试图以学术权威的角色压制作者 ;而是通过跨界交融 ,与学界达成共识、增强信任 ,变被动为主动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作者和读者。当然 ,治理的目的 ,既在于维护秩序 ,也在于增强活力。因此 ,在治理方式上 ,要建立目标导向 ,通过开放式办刊丰富稿源 ,防止守株待兔、等米下锅 ,并且大力倡导通过增强职业敏感寻找最佳稿源 ,提升出版治理效能。

三、编研失衡的成因


  (一)机构设置错位

1998年 4月 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第 12条规定 : “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上述文件第 6条规定 :“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按理说 ,高校学报编辑部属于教学科研机制 ,但多数高校将其列入教学辅助机构 ,与图书馆并列为 “其他机构”。高校学报出版单位常处于边缘位置 ,有的属科级建制 ,有的虽属处级建制但受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召开会议有时会遗漏学报编辑部 ,有时校级科研规划长期无出版学立项 ,有的连科研项目申报通知都未下达编辑部。这种情况与高校为教育机构有关 ,毕竟高校不是专业出版机构,将编辑部划入教学辅助单位情有可原。

但这样一来 ,编辑人员的 “教师待遇 ”实际上并未兑现 ,长期边缘化 ,导致编辑人员受重视程度不足而缺乏活力。在“坐班制 ”的环境中 ,更容易缺乏从事研究的动力。更何况 ,一些人原为图 “清闲 ”才选择到学报编辑部工作 ,人事安排也有照顾学校家属、调剂内部人员等需要 ,这样办刊环境容易使人沦为平庸。

(二)职业角色冲突

改革开放前 ,编辑行业实行机械的 “坐班制 ”并歧视编辑业余写作 (被认为是 “干私活 ”“夜耕自留地”)[21]。对入职即为编辑者来讲 ,编辑工作长期 “为人作嫁衣裳 ”,通常 “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成就他人与成就自我 ”实不易兼顾 ,只剩下 “编”而没有 “研”者不在少数。而对半路出家的人来讲,原本的教学科研人员 “下嫁 ”到编辑部后 ,编辑工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个人原有科研产出模式难以为继 ,极易造成心理失衡和角色冲突 ;此种情况下 ,如果仍要维持原状 ,则很难在编辑工作中有所作为,只能在其中 “兼而不顾”、偷工减料。长此以往 ,只剩下 “研”而没有 “编”,甚至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逃避,心情沮丧地回退至教学科研岗位。

(三)能力认知偏差

由于职业限制 ,编辑人员常常步入认识误区。编辑可以评价别人的稿件 ,可以指导别人修改 ,这容易造成一种错觉 ,似乎 “自己的水平 ”想当然地高于作者。而事实上 ,这只是一种 “视觉差 ”所致。因为很多编辑给作者指出的所谓 “漏洞 ”,无非是一些编排格式、标点符号等 “小儿科 ”问题。因为所指出的问题恰恰是作者的视觉盲区或短板,正如田忌赛马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当然能够显出自己的 “优势 ” (但办刊宗旨绝非限于形式工整 );同时 ,作者有求于人 ,常常采取忍让、盲从、迎合和妥协的态度 ,对编辑人员更多的不是尊重而是遵从 ,甚至有人试图通过 “精神贿赂”、利益输送达到发稿目的。

编辑的错觉也是一种幻觉。如果编辑没有发稿权兜底 ,那便没有话语权的基础。同时 ,在发稿权支撑下的话语权如果缺乏学术内涵 ,极易令人生厌 ,也容易让编辑产生无师自通的幻觉。编辑人员被虚假的顺境所迷惑 ,在长期自我感觉良好之下 ,逐渐放松对自身学术的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进化,长期的停滞不前 ,就是倒退。当出现质量事故时 ,已积重难返 ,就发现再难回学术之路。现实中 ,“本领恐慌 ”导致的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信心受挫之下 ,部分编辑人员开始怀疑自我能力 ,终致放弃学术研究。

(四)专业选择 “两难 ”

以何为主。一方面 ,职业编辑以本专业研究为主 ,势必导致编辑主业荒废。另一方面 ,转岗人员以编辑专业为主 ,属于半路出家、重起炉灶 ,成本巨大。尤其是年轻的硕士、博士进入出版单位 ,在专业规划上面临两难选择 ,左右为难。学者型编辑或编辑型学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是研究 ,还是编辑 ”两难选择面前 ,良策难寻。

编辑工作不仅存在 “水陆两栖 ”的实现难题 ,不同岗位也存在选择难题。主编、专职编辑、兼职编辑的工作重心不同。编辑的起点不同 ,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本科、硕士、博士进入编辑行业后如何制订发展规划、如何理顺编辑学与本学科的关系 ,这些问题学界已有对策。如有学者提出 ,编研结合时 ,编辑人员侧重开阔宏观视野 ,侧重信息处理 ,但讨论并不充分 ,也未形成共识 ,实践中成功者寥寥无几。总体来说 ,“两难 ”选择的张力尚未得到纾解。

(五)考核标准宽松

由于编辑岗位事实上未被划归教学科研岗位,按照惯例 ,许多高校对编辑人员考核指标体系中并无科研成果要求,更遑论如教师般 “高难度 ”的科研要求。一些编辑人员只有在需要评职称时 ,才猛然发现发表科研成果的迫切性 ,对于那些不想评职称的编辑人员来说 ,科研完全是可有可无的 (初、中级出版专业职称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方式取得)。一旦取得职称 ,容易出现 “躺平 ”心理 :不思进取 ,庸政懒政者有之 ;尸位素餐 ,得过且过者有之。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过于宽松的考核机制极易使人放松学习,进而失去学术研究兴趣。

四、编研结合的路径设置

目前 ,编研结合的关键在于着眼于实现编研平衡 ,解决职业编辑如何开展学术研究 ,以及学者型编辑如何提升编辑能力和水平的问题。目标在于通过编研结合 ,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 ,全面提升编辑的德、能、勤、绩、廉五大指标。笔者认为 ,构建编研结合模式作为一种理想平衡状态 ,主要应当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提高政治站位

站稳政治立场 ,明确政治方向是编研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学术无禁区 ,宣传有纪律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繁荣学术研究的驱动力和研究指南。“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文、理,学也 ,虽也有间接应用 ,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目的 ”,“法商医工 ,术也 ,治此者 ……不可不服务于社会 ”[22] ,“哲学即科学之归宿 ,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 ,尤其为科学家所需要 ”[23] ,更何况社会科学的研究。“无知者无畏”。疏于理论学习 ,难免导致情感认同偏离、认识理解错位、研究误入歧途。

新时代的编辑人员要与时俱进。在思想境界上要志存高远 ,涵养浩然之气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祛除铜臭。不能盲目推崇西方商业出版模式 ,要以社会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在编辑工作中 ,要坚持以学术价值和学术品位立刊 ,而不是盲目应景、炒作、追风和贴标签。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 “破五唯 ”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落细 ,摒弃唯 “影响因子 ”马首是瞻的错误观念与做法。尤其是文科期刊的编辑 ,要重点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结合刊物的学科实际 ,加强理论武装 ,提高政治素养 ,实现内涵式发展。具体来讲 ,一是要坚定正确政治立场 ,打牢理论根基、保障政治质量 ;二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境界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勤学苦练、深入钻研 ;三是要砥砺自信自强品格 ,修身养志、增长才干。

(二)提倡务实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4]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推动编辑人员把论文写在编辑理论和出版实践中 ,以科学研究促进编辑事业发展。秉持务实研究态度 ,提倡编辑人员达成以下目标。

1.求真务实

“是叶公非好龙也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求真务实就是要反对以学术自我标榜 ,反对只知皮毛、不求甚解 ;提倡真抓实干、勤学苦练、敬畏学术。当前 ,高校出版改制仍然在路上 ,应当根据各高校的实力和办刊条件 ,以及工作实际 ,制订不同层级目标的编研结合方案。编研结合度要有区分 ,不应 “一刀切”,要根据各校办刊条件而定。对于核心期刊而言 ,编辑的学术水平要求应当更高一些 ,编研结合程度应当更强一些 ;对于普通期刊而言 ,编辑的学术水平也要尽快提高 ,但措施上可以分步实施 ,并提倡力所能及的研究。同时 ,不能以研代编 ,过于理想化的目标难以达成。“要求编辑都高于作者 ,也不切实际。论写作 ,你可能不如作者 ,但是你要锻炼出一种本领 ,就是能够敏锐地发现书稿中的问题 ……能把人家的文章改得通顺流畅 ,使读者赏心悦目 ”[25]。

2.实事求是尽管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但编辑人员从事研究要服务和服从编辑出版 ,防止 “身在曹营心在汉”。

正如学者金得存所言 ,实事求是的研究应当把握三项原则 :第一 ,写作的目的不是发表。研究不图虚名或私利 ,而是为提高学识水平 ,进而提高编辑质量。当编研冲突时 ,编辑工作优先 ,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编辑工作 ,防止顾此失彼、轻重倒置。第二 ,研究的目标不是为解决学术问题 ,而是 “对问题研究的研究”。编辑人员的研究主要围绕熟悉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不可能像一般专业研究者那样 ,选择一个学科的范围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第三 ,在编辑中研究并且在研究中编辑 ,既研究学术问题又评价学术问题 [26]。遵循这三项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能科学地将编辑与研究结合起来 ,以防止误入歧途而将编辑和研究对立起来。

3.多措并举

任何单一措施都难见实效。综合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要建立人才梯队。要注重培养青年才俊。如人工智能等研究属于新文科 ,年轻一代更易接受。要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制订人才扶持计划、激励复合型人才成长。二是要留住优秀人才。在机构编制、职称薪资、晋级升职、社会地位待遇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编辑人员职称层次应保持在学校的中高水平上 ,以增加岗位吸引力 ,破解从业积极性不高等难题。营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 ,不要让人才 “上岸 ”后就飞走。三是要加强职业培训。研究会和协会要办好各类培训班、研修班 ,加快人才培育创新改革 ,为青年编辑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四是要改善办公条件。提供适宜的办公场所和先进的办公设施设备。

(三)强化激励机制

编研结合的激励措施具有综合性 ,既含精神激励 ,也含物质激励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引导

要树立编辑人员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精神激励 ,引导编辑人员增强走编研结合之路的信心、决心、恒心和勇气 ,打造动力增长源、提振精气神。贯彻《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树立担当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 ,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 ,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 ,各尽其才”。一要教育编辑人员爱党报国、敬业奉献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二要勉励编辑人员担当作为、提升本领 ,防范 “本领恐慌”。三要鼓励编辑人员提高政策纪律把关、语言文字修辞、标准规范适用、逻辑关系梳理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四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职称权重 ,促进科研。五要在编辑队伍中增强斗志 ,提升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六要实现 “编辑 +研究 ”深度融合 ,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培养积极向上的编辑职业文化。

2.落实待遇

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 ,要落实 “在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的政策。由于职业待遇落实不够充分 ,编辑行业吸引力有所减弱。引入 “双高 ”教学科研人员时 ,主编、副主编岗位有一定吸引力 ,但愿意当编辑者却寥寥无几。即使有意担任主编、副主编 ,一旦听说要 “坐班 ”,有人便打 “退堂鼓”。因此 ,唯有改善从业人员待遇 ,加大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力度 ,方能汇聚英才。

一是支持科学研究。鼓励编辑人员申报研究课题 ,开展编辑出版研究 ,对编辑人员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以此提升编辑的研究热情和能力。二是因人因事施策。措施鼓励编辑人员发挥做学术综述的优势 ,结合学科特点认领题目。如果职业编辑因业务繁忙 ,无法专注于某项具体研究 ,则鼓励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学术研究。三是促进双向流动。要支持高校编辑兼职任课和带研究生。形成良性的双向流动机制。四是营造宽松环境。要给学者型编辑 “松绑 ”,在学者型编辑向编辑转型过程中 ,充分考虑

这些人是从教师中转岗过来的实际 ,强化这类人员对于编辑专业性的认知 ,同时为他们提供研究的便利和条件。五是改进作息制度。一些出版单位在作息制度上仍采取单纯的 “坐班制 ”的做法。对此 ,可以略加变通。当然 ,一些出版单位不实行坐班 ,难免影响正常业务联系 ,且不易核查工作状态。为防止办公时间过于弹性导致的编辑人员松懈懒散,或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副业中 ;同时 ,也为给编辑人员“松绑 ”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可以考虑将 “弹性工作制 ”与“值班制 ”相配合。这也是落实 “同等待遇”题中应有之义。

3.赋予权能

赋予相应职权是开展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 ,也是激发编辑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应当在出版单位内部适当分权制衡 ,不宜将所有权力都高度集中于主编。主编负责制与编辑责任制应当共同推进。如果编辑没有相应的履职权限 ,工作容易缺乏激情。

要打好行使权力的基础。编辑应当保持学者本色、练好内功 :勤奋读书 ,坚持写作 ,有效沟通。围绕编辑出版主业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这才是新时代编辑应有的模样。要将报国情、爱国志融入事业追求和职业奉献中 ,使编辑人员的聪明才智能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充分激发。通过围绕编辑工作开展学术研究 ,编辑的信息优势、人脉优势、资源优势被转化为办好学术期刊的新动能。

(四)强化约束机制

具体措施为 :一是加强权力约束。在赋权的同时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给职业编辑戴上 “紧箍咒 ”,淡化权力意识 ,增强服务观念 ,谨慎用权、科学用权、合理用权。二是实现优胜劣汰。推动形成 “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 ”局面。不研究者可以调岗 ,以此产生 “鞭策效应”。三是保持岗位稳定。白居易言道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提倡 “干一行爱一行 ”,增强期刊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将敬业奉献精神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指标 ,不能为了干部履历 “漂亮 ”而将期刊出版单位作为 “跳板 ”,或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手段 ,谋求个人的晋升之道。

综上所述 ,如果说 “研”是凿石开路 ,那么 “编”则是遇水搭桥 ,编研结合是实现编辑与学术兼顾思路下的理想平衡状态。“以研促编 ”才能相得益彰 ,“编中有研 ”才能编研相长 ,“以编为主 ”才能协调发展。以研代编 ,或只编不研均不是理想状态。编辑人员作为 “两栖人 ”,应当在努力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同时 ,努力成长为高水平学者。在编研结合的路径、方式和程度上都需要精准发力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达到目标。从现实看 ,编研结合模式具有深厚的基础、丰富的内涵和现实的可能。要针对编研分离的成因 ,从思想认识、行为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化解。编研结合模式的推进 ,需要新时代编辑人员抱持强烈的事业心 ,通过编辑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助推实现期刊的时代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华施展在编辑出版事业中。

目前 ,在期刊强国建设征程中 ,党和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为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出版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规划了发展路径,编研结合这一良策及时为期刊赋能 ,给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基于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编研结合模式的展开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事业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实现期刊强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关闭窗口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 大街7号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951610或0472- 5953910 Email:cky@imust.edu.cn  nkdxb@imust.edu.cn
版权所有: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2013)